达索系统大中华区总裁张鹰:期待在新型工业化领域有更细化政策落地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等,是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热议的话题之一,而中国是全球绿色发展的先行者。跨国公司如何看待中国绿色投资机遇和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为此专访了达索系统大中华区总裁张鹰。
以虚拟孪生技术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看待中国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的成果?达索系统在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以带给中国哪些新理念?
张鹰:绿色是当今中国高质量发展鲜明的底色,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政府、投资者、消费者都对工业企业减少碳足迹、提高运营的可持续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际上,达索系统一直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公司的发展,并将生成式经济作为2040年的发展愿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生成式经济”的推动者,构建更加丰富的虚拟孪生体验应用场景,从而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虚拟孪生技术可以助力企业最大限度地减轻产品和流程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共同构建起更加循环和低碳的经济。举个例子,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项目(气象塔)项目中,基于3DEXPERIENCE平台,通过让设计和施工方共享同一个三维模型,实现“一模到底、无图纸建造”,相当于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节省图纸约1000张,成为整个行业低碳环保的数字化建造标杆。
我们还与中南建筑设计院在2024年成立了合资公司——中达数字,将进一步打通建筑材料、设计、建造、施工、运营管理全流程,为建筑行业数智化与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贡献更多可持续性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绿色低碳转型需求。
放眼到范围更大的城市建设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我们为青岛市提供端到端的未来城市解决方案,对于低碳城市规划、清洁能源仿真和碳中和项目管理等形成连贯所有生态系统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环境,在解决减碳难题的同时助力青岛实现城市智慧化转型目标。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成就,但仍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工业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创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未来可以进一步构建全产业链碳数据底座,推广基于虚拟孪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资源共享与材料回收。加强跨行业协同,以更有力的绿色金融、碳普惠政策激活市场,让低碳技术的社会价值转化为企业可量化的经济收益。
在支持外资参与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有更细化政策落地
中国经济时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提出“应塑造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并鼓励外企在华投资,您对此作何评价?
张鹰:在当今多极化格局下,全球性的挑战更加纷繁复杂,中国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2024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080家,同比增长9.9%;2025年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2.5%,较2024年全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同时,中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允许在9地试点设立外商独资医院。最近出台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更是以务实举措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力度吸引外资。
这一系列政策举措释放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鲜明信号,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明显提升,为包括达索系统在内的跨国企业不断深挖市场潜力提供了新机遇,也让我们对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充满信心和期待。
期待中国在支持外资企业参与新型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工业软件方面有更细化的政策落地,中国也能在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的高水平开放已经进入“双向赋能”新阶段,外资企业通过技术深耕获得增长红利,中国通过全球化企业的生态整合加速产业跃迁。达索系统将持续以“技术+本地化”双轮驱动,做工业领域的AI领军者,做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共建型伙伴”。我们愿与各方合作伙伴加强技术创新与合作,构建绿色与可持续的经济,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